谢舜良(1915~1999年),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东坑村人,16岁出门自立,到香港、广州等地打工。抗日战争爆发后,谢舜良立志保卫祖国,曾报考空军,因视力不合格未如所愿。广州沦陷后他回家避难。
1941年,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,香港沦陷,哀鸿遍野。谢舜良约同几位乡亲穿越封锁线折返香港,仍靠做散工过活。有一次因饥寒交迫流浪街头,幸遇“云泉仙馆”道士施粥,才度过难关。1945年谢舜良加人道教,“一粥之恩”对他影响甚深,使他从此养成乐善好施的美德。
1949年末,谢舜良于九龙弥敦道创办“龙凤茶楼” , 继而开设“美丽宫”酒楼夜总会,还加入了10家酒店联营,成为股东。
1948至1949年,高明接连遭遇水灾,农田失收,乡亲陷人困境。谢舜良主动捐资捐物,并一连7天在家乡布施粥饭,缓解乡亲困苦。
五十年代初,谢舜良串连诸多乡贤重组旅港高明同乡会,数十年来,为旅港乡亲联络乡谊,争取福祉做了大量工作。1962年,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,谢舜良慷慨捐赠一吨花生油,两台农耕拖拉机给家乡。还曾在村路边建了一座“憩亭”,方便乡亲休息或避雨。
1981年高明县恢复建制后,谢舜良积极捐助家乡的教育和公益慈善事业。据不完全统计,1984年前后他捐资兴建的有三洲中学教学楼、三洲镇中教师宿舍楼(以其父名命名为“谢恩尧楼”)各一座和“东坑小学”校舍、东坑村自来水工程、水泥村道及牌坊等。此外,重修灵龟塔,兴建县人民医院他也都带头捐资。后来,高明县建设高明大桥、老干部活动中心,成立高明教育基金会,谢舜良无不热情奉献。特别是建立教育基金会,他不仅捐出巨资,而且亲力亲为发动旅港澳乡亲鼎力赞助。
谢舜良少年曾到外婆家墨编村读书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,他得知墨编小学重建,主动捐资答谢母校。新校建成,他以母亲名字“玉燕”拟成嵌头楹联:“玉模姑婆音容在;燕依孟母教名扬”,鼓励乡人学习孟子母亲,重教育材。
1993年,高明市人民政府为表彰对高明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各方面人士,特颁发“金荷奖”,谢舜良荣获一等奖。此外,他还获得1993年广东省“热爱儿童”荣誉奖章;1994年被评为“佛山市荣誉市民”,并被佛山市政协推选为港澳委员,历任高明市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、高明市侨联名誉主席、高明市教育基金会名誉董事长等职。